跨領域學分學程
跨領域學分學程
學程通過條件 |
1.應完成12學分之本學程課程。 2.完成要件: □須依學程課程序完成,若未完成,則須隔年重修或重新選擇其他學程。 ■不須依學程課程序完成,若未完成之課程,得隔年補修, 補修方式如下: ■學程中同一門課程。 □經召集人同意,補修學程外之課程抵免。 |
||||||||||||||||||||||||||||||
---|---|---|---|---|---|---|---|---|---|---|---|---|---|---|---|---|---|---|---|---|---|---|---|---|---|---|---|---|---|---|---|
學程概述 |
提供修課學生瞭解、掌握並整合當前公民(行動)與 政府(決策)、媒體(近用)三者之關聯性及其運作之理論、實務、意義與價值。首先,解讀不同媒體文本(事件報導)的語言運用,加強學生正確地識讀媒體訊息的能力,做為提升公共政策提案品質之前提。 其次,透過媒體近用與公民參與之關聯性,說明個人議題如何成為社會議題,進而成為政策議題,並順利通過審議,讓學生具備現代公民對社會議題的覺察與敏感度、認識各種媒體角色與操作策略(媒體素養),以及數位時代的資訊素養。再者,理性的公民素養如何讓花錢花在刀口上,政策提案必須考量財政衝擊與影響,透過許多國內外案例說明,讓學生不僅是具有理性的公民行動力以及有責任感的現代公民。 最後,藉由公民行動基本價值與觀念之討論與釐清、公民與政府職能與責任之說明與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概念之認識,以及目前台灣公民行動之觀察與個案分析,培養學生具備公民參與政策行動的多元視野與知識基礎,藉以建立其發掘公共議題、推動政策提案以及增進在地社會關懷之能力。 |
||||||||||||||||||||||||||||||
學程目標 |
學程學生將習得以下公民素養與能力: 1.知識面(知):必須了解公民的責任與角色、政府的目的與功能、法治精神與個人權利、數位時代公民與媒體之關係、公民行動參與公共事務之內涵與價值。 2.技能面(行):公民需要先會「做」什麼,才能有效參與?諸如:批判與獨立思考能力、識讀媒體訊息與「接近使用」媒體的能力、收集和評估資訊、說明和釐清優先順序、辨識問題的解決之道與評估後果、溝通協調及團隊合作的能力、有效溝通與參與技巧、監督政治活動和政府行為之影響。 3.態度/價值觀(情):將養成關注公共事務的道德責任感、同理並關懷他人、尊重包容個體尊嚴和彼此間的差異、尊重法治與民主參與的合理性,以及關注議題討論的公平性與開放性。 |
||||||||||||||||||||||||||||||
學程課程 |
|
課程大綱一
科目名稱 |
媒體語言之運用~~媒體哄騙你了沒 |
科目代號 |
|
||||
英文名稱 |
Language in the Media |
開課教師 |
許維真 |
||||
授課班別 |
■學士班 □學士班進修 □碩士班 □碩士專班 |
上課教室 |
|
||||
學分數/時數 |
3 |
授課時數 |
3 小時 |
修別 |
□必修■選修 |
||
上課日期與時間 |
每周一 □第一節■第二節 ■第三節■第四節 |
辦公室時間 |
|
||||
A課程概述 |
語言是媒介,同時也透過媒體(電影、音樂、雜誌、新聞報導等傳播方式) 反映語言在其個人、團體、社會表達出不同的思想與文化意識型態。本課程教學架構為先講授媒體特質及溝通形式之概念,檢視媒介文本,帶領學生進入媒體與社會關係的議題,藉以提昇學生的媒介識讀能力,進而引導學生了解媒介內容和使用與公共社會權力之關係。因此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媒體素養的敏感度,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而非被動地接收媒體資訊。 |
||||||
B教學目標 |
1. 檢視台灣媒介的問題以及與台灣社會議題之間的關聯性。 2. 瞭解媒體操作與公共社會權力之關係。 3. 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以提高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
課程大綱二
科目名稱 |
媒體近用與公民參與:自己的政策自己提! |
科目代號 |
|
||||
英文名稱 |
Media Access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
開課教師 |
陳婷玉 |
||||
授課班別 |
■學士班 □學士班進修 □碩士班 □碩士專班 |
上課教室 |
|
||||
學分數/時數 |
3 |
授課時數 |
3 小時 |
修別 |
□必修■選修 |
||
上課日期與時間 |
每周一 □第一節■第二節 ■第三節■第四節 |
辦公室時間 |
|
||||
A課程概述 |
當代公民的概念與實際作為越來越多元,諸如公民新聞、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等。本課程擬加強大學生對於媒體運作與公民參與的認知,進而能接近使用媒體,並能學習公共議題如何論述、宣傳、以引起討論、共鳴、乃至連署或附議,以達成公共政策提案的成功。 |
||||||
B教學目標 |
學生在修習本課程後,將能形成以下能力: 1. 了解各種媒體的發展歷史與社會角色。 2. 洞察各種媒體的運作邏輯與生態。 3. 習得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 倫理與法規。 4. 社會議題的覺察與論述訓練。 5. 熟悉媒體整合行銷理論與實務。 6. 公共議題提案實作。 |
課程大綱三
科目名稱 |
理性的公民素養:花錢花在刀口上 |
科目代號 |
|
||||
英文名稱 |
Cultivating Citizens' Reason Competence: Discretion and Control Budget |
開課教師 |
劉華宗 |
||||
授課班別 |
■學士班 □學士班進修 □碩士班 □碩士專班 |
上課教室 |
|
||||
學分數/時數 |
3 |
授課時數 |
3 小時 |
修別 |
□必修■選修 |
||
上課日期與時間 |
每周一 □第一節■第二節 ▓第三節■第四節 |
辦公室時間 |
|
||||
A課程概述 |
公共政策的提出,除了有其政治因素外,也須妥善考慮政策所需的財務與預算。本課程除了理論的介紹外,更有許多實務案例供討論與分析。 |
||||||
B教學目標 |
希望修習本門課後,學生能具有跨域專業知識與工作能力,具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溝通協調及團隊合作的能力,具有公民意識及社會責任感。 |
課程大綱四
科目名稱 |
數位化公民參與:我要當家作主! |
科目代號 |
|
||||
英文名稱 |
Digital citizen participation: I will be in charge! |
開課教師 |
彭安麗 |
||||
授課班別 |
■學士班 □學士班進修 □碩士班 □碩士專班 |
上課教室 |
|
||||
學分數/時數 |
3 |
授課時數 |
3小時 |
修別 |
□必修■選修 |
||
上課日期與時間 |
每周一 □第一節■第二節 ■第三節■第四節 |
辦公室時間 |
週四,9:00-10:00;16:00-18:00 週三,10:00-11:00;14:00-18:00 |
||||
A課程概述 |
隨著民主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國家教育目標愈來愈關注培養其公民參與政策之職能素養與法治精神。法治精神以人權保障為核心,強調理性及批判性思考,藉由政府政策之合法制定與執行,以及人民行動之支持與遵守,展現公民從理解、尊重法律,進而願意遵守之素養與職能。 本課程將針對數位網路時代下,公民參與政策行動所需具備的相關知能,提供學生在運用數位媒體進行公民參與公共事務與政策議題的討論時,應具有的基礎知識與相關的技能與態度;為使學生有效學習公民參與技能,展現積極的公民行動力,本課程規劃透過當前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之實際操作,探討當政府機關為解決公共問題或滿足公共需求時,公民如何能透過媒體提供之多元資訊,參與政策制定過程,有效的進行提案討論,構思可行的解決方案,分析其可能之影響與發展,以取得多數民眾的共識與支持,以及政府的回應與採納。 |
||||||
B教學目標 |
學生在修習本課程後,希冀培養以下能力: 1. 瞭解公民行動之理性溝通與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的角色與功能。 2. 察覺媒體運作與公民行動的互動關係與影響。 3. 展現數位時代的公民素養: 理性與責任。 4. 透過對公共議題的多元對話與溝通,進行政策提案實作。 5. 掌握並整合當前公民(行動)與 政府(決策)、媒體(近用)三者之關聯性及其運作實務與價值。 |